
进退之间 | LSD作品:深圳阳光城天悦售楼处
在罗湖,“城市艺廊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
深圳,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,但如果说深圳有过去,那么它应该在罗湖。
罗湖的旧,是有质感的旧。这种旧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和时间带来的弹性和灰度,令它更具包容。就像是在颜色饱满的油画布上很自然地拥有了颇具艺术感的褶皱,哪怕再随意地增加了一笔也并不会破坏它原有的美感。
因为深圳人的构成和香港接壤的地利,在有限的“过去”里,罗湖一直承载着一个连接、融合的角色。快速搅动之后的沉淀,早已模糊了来处。
作为阳光城在深圳真正意义上第一个项目,落脚罗湖,项目所在地规划了一片摩天地标群,阳光城希望作为罗湖的“未来”名片,刷新城市面貌。新与旧的模糊、冲撞和融合——没有比艺术更好的表达方式。
艺术基于沟通、理解。
而艺术寻求的理解并不是“阅读理解”,没有唯一,也没有正确。
观者与被观者,表达与被表达之间的模糊和不确定性,也是艺术的本身。
项目“城市艺廊”的命题因此敲定。
售楼处的入口处由两块巨大的弧形钢板围合而成,这里伫立着理查德·塞拉式的艺术空间。在行进过程中,建筑外部的秩序感与周边的嘈杂被逐步瓦解,“铜墙铁壁”的金属板,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形态,通过视觉的隔绝,营造心理切分。
蒙德里安的启示
蒙德里安著名的《红黄蓝黑的构成》回答了一个问题——
当画面摆脱了实在的内容之后,是否还有美存在?
而我们试图去解读蒙德里安时,一个词几乎包涵所有答案,那就是“构成”。
去除掉具象的、形式的“美”的标签,纯粹的、抽象的“构成”依然能表达巨大的力量。
而当这种力量与人产生交互,美旋即产生。
当我们第一次接洽这个项目时,我们看到了明确的蒙德里安式的意图——红、黄、蓝的大色块,直截了当的线条和大面积留白、不规则的“开口”、将建筑的“构成”本身形成空间的展示点…这些也形成软装设计开展的前提。
将平面的蒙德里安转化成立体的、可体验的形态,几十年来建筑师乃至产品、服装设计师都做了无数的尝试。在本项目中,我们的“立体化”离开表征,通过提炼核心思考,将设计的重心落在营造结构和梳理线面的关系。
因此,克制的简洁和均衡成为空间的主题,亦是回应“艺廊”的立意。
接待台的吊灯来自法国,干净、纯粹的线条和材质,极简之美由空间延伸至物品。
一层接待厅
体块与体块之间的连接。不规则的“开口”,形成连接的切面,空间本身的“构成”也构成了观看对象。
几何化的“水墨”挂画,浓缩了空间的色调和建筑的语言。
二层展示中心
仰望天空的人。这是他与世界的对话,雨滴是他收到的答案。
设计的“退让”和“冲突”
在展开布局之前,“设计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环境,对环境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?”是一个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。这将决定空间的整体格调和环境的未来氛围。
软装设计在色彩、材质和体块等等不同的切面,可以采取“进”和“退”两种不同的策略,来形成空间气质的走向,“如画工丹青妙手,须是几处浓,几处淡,彼此掩映,方成佳景。”对于设计来说,巧妙平衡两者,才可能形成浓淡相宜、进退有制的配合。
有时候,设计营造的“冲突”,正是形成空间个性的关键点。例如透明的水状装置,在金属围合的绝对空间中,金属的刚硬和粗粝,“水”的柔软和细腻,“不合时宜”在此地将会形成戏剧化的冲突。
在本项目中,空间有明确的语言和结构,因简单而包容,我们却不滥用这种包容,选择了尊重和退让,让位于观看、体验、室内外环境的交互。
色彩上,减去艳丽和饱和度,大面积的留白;材质上,将硬装材料勾兑于材质的选择,选用了带有手工触感的金属、石膏,保证粗粝感的延续;空间占有上,除了形成视觉聚焦而存在的艺术装置,大部分的家具是“后退”的 ,展厅所需要的临时休息长榻,分布在空间的边缘和落地玻璃前,访客在休息间隙,能与外界的环境取得更多的互动。沙盘上方,尊重原有通高的中空,不设吊灯,使空间本身的结构被透明展现,乃至成为观赏的对象之一。
不设吊灯,尊重原有通高的中空,使空间的“构成”被透明展现。
三层展示中心 | 大部分家具是“后退”的
END
室内设计 水相设计
软装设计 方案组&设计二组 @LSD软装事业部
往期精选
